今年的“三大考”马上擂响战鼓,《南方日报》专栏编辑要我从家长的角度谈谈如何替考生减压的话题。我在准备此稿的同时,碰巧有两位朋友都为考试的事来找我,一位是女儿准备中考,另一位的孩子则要高考。
第一位朋友说自己的孩子要求报读中考冲刺班,希望报考全省最出名的中学。而父母清楚自己孩子的实力,觉得留在本校更好。我听后同意其朋友的意见,正所谓“宁做鸡头,莫做凤尾”。朋友回家向孩子转达了我的意见,女儿经过思考同意留在本校升学,为三年后冲刺高考积累考场经验。这个案例说明,做家长要正确面对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有过高期望和无形压力时,要及时出手加以引导。
第二位朋友的孩子情况完全相反,她同样在某名校重点班,但升上高三后却对高考深感恐惧。一模成绩不理想,她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家长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药物仍然帮不了她。朋友带她一同来见我。我听了他们的情况,提了几点建议:将孩子接回家住,不再寄宿,改变一下环境,减少做试题。在家里,爸爸每天陪孩子晨运慢跑,妈妈在饮食起居上多花心思。再一点,坚持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我对这个孩子说,以她现时的水平,读大学应该没有问题,但她要降低读名牌大学的目标(虽然她的心仪大学就是我的母校),即便今年考不上,也并非世界末日,我自己就是考了三年才考上大学的。我帮她一起制订作息时间,告诉她休息不好,记忆变差,考试能力已输掉了一半。临别,我悄悄对朋友说,如果孩子再有压力,要考虑替孩子休学或复读,孩子身体健康比读名牌大学更重要。人生是一场长跑,高考只是起步,身为人生教练的父亲,要学会替孩子作出合理的调整。几周过去了,听说朋友的孩子情绪开始好转,药物开始减量。家人的关爱,的确是孩子减压的天然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