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天津站 > 中考报考 > 家长头条 > 正文
来源:网络 作者:BUTI_SUN 2017-10-19 10:25:41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初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初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教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初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初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比如,在进行"勤劳简朴"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学生却说,"这些都是过去的陈年旧事,适当的消费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教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 2018年天津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