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天津站 > 中考报考 > 中考征文 > 正文
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轻松中考 2013-09-30 11:54:11
2013年中招志愿已填报完毕,本该在正常不过的填报志愿过程,却在志愿填报之外,充斥了太多的不和谐声音。我们很能理解每个人对某学校的的喜欢,不反对也无权干涉每个人的选择,但有些人、有些帖子在极力夸大和吹捧自己喜欢的学校的同时,不顾事实真相、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或经不起推敲的意淫数据,不懈余力地贬低其他学校,进而把一些人的思维搅乱,同时也“贡献”了“校粉”和“校黑”这一论坛之外的副产品。
近年来,“有多少人爱你,就有多少人恨你”流行于中国网络上的话题,也同时适用于当今的天津的学校。其实爱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莎士比亚说:“当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到了极限的时候,就成了恨。”这种极端情况并不多见,不过显然在莎翁眼里,爱和恨实际上是同一种情绪。这可能不太好理解,反过来说,没有爱,也就不会有恨,这样是不是容易懂一些?
纯正的“粉”和“黑”都是极端情绪的产物,因为极限的爱或恨,使他们产生了非黑即白的语言逻辑。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因此产生了大量灰色地带,好坏、善恶、美丑都是相对的。其实对于档次相近的学校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不是“非好”“即坏”那么简单能够定义的。纯“粉”和纯“黑”讲话都强调和追求绝对,这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是背道而驰的。
“粉”、“黑”强调表达己方意见,他们大都不会认真听别人说什么,他们只想抢夺话语权。当人类只想说而不愿意听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思维能力,只会用越来越高的调门、越来越粗鲁直接的词语、越来越绝对的论调来抢夺话语阵地。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在十九、二十世纪产生过演讲文化,为该民族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与之相比,“粉”、“黑”借助网络工具的表达方式,则只能算是吵架文化,这也正是论坛里许多争吵帖子产生的原因。
借助网络工具,是“粉”、“黑”争吵的另一特点。我相信绝大多数“粉”、“黑”在生活中都有基本的社交逻辑和礼貌,大家面对面的时候,一定会彼此客气、容忍、理智得多。正是由于网络工具的出现,比如论坛、贴吧、微博,将人际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在键盘上敲字,可以比面对面说话更无所忌惮,似乎通过电脑和网络这个缓冲,不是激烈的对抗就无法传达明确的意思。即使知道对象是一个人,但由于不是“对面”,这种沟通方式还是产生了变化,不幸的是,是向不良趋势的变化。
追溯“粉”、“黑”的出现,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源于中国的市井文化。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产生于街区小巷,它通俗甚至庸俗,它又是杂乱无章的。有人把它划作市民文化的一部分,但我相信,没有人会把市井文化算作公民文化。市井文化遇到网络工具的推波助澜,几乎失去了人们社交基本礼仪、规范、逻辑的约束,于是诞生了极端的“粉”和“黑”。
事实上,极端纯正的“粉”和“黑”,一般不会承认自己的身份,他们会强调自己是客观、公正、正确的代言人,以更方便地攻击自己的对立面,行偏激、袒护、蛮横之实。倒是不少自己给自己戴上“粉”、“黑”帽子的人,是出于自嘲调侃,倒还没有失去冷静和真正的客观。
无论是对于一件事情,还是对于一个社会,冷静、理智、兼收并蓄的“粉”、“黑”都是有益的,而偏激、蛮横、排除异己的“粉”、“黑”应该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目光的聚焦点只是停留在阴霾里,那么他的内心还能会是阳光的吗?
市井文化遇上网络,遇到论坛这个平台,使得各学校无意间被卷入了一场冲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需要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配合,不应被市井文化所充斥,我相信,只有我们都变得冷静与理智,少一些争吵,多一分理性,才能使学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每个家庭,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根本,为社会育出有用之才。
以上所讲绝非所指,勿请对号入座,只是针对一种现象有感而发。如若无意间对某些人造成了伤害,还望予以谅解。
本文选自2013年天津中考征文,参与讨论请:点击进入>>>>>
2018年天津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