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天津站 > 中考报考 > 中考征文 > 正文
来源:家长帮社区 作者:腊八儿 2013-09-29 18:11:12
我在北京工作,最近回津陪小弟咨询学校、填报志愿。因为本人以前在郊县一中读书,研究生阶段才回到南开大学(小弟因父母工作变动,小学三年级开始来到市区读书),所以对市内六区的中考情况不甚了解,近两周时间,在论坛里和各位家长、同学学到很多东西,也在小弟的学校里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遭遇,这确实是我郊县学习经历中所没有过的境遇。感触良多,也特别能够理解家长们“前怕狼、后怕虎”、难以抉择的心境,这样的心境是共通的,与孩子成绩高低、能力高低无关。
遂有一些感触,和各位分享:
1.很多成长,就在不经意间——“我们只能“律己”,然后经一事、认一人,无法要求别人和社会也一样正义和无私。”
初中是孩子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临近考试到填报志愿这段时间,学校确实有各种手段“截留”好学生的现象,孩子们感到困惑、不解,家长们觉得愤愤不平又无能为力,为什么会这样?学校和老师有自己的初衷或任务指标或利益指向,大家都是社会人,这种情况在各个行业都有发生,只是我们觉得发生在小孩子身上,太不地道。但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不一样”的声音,需要一些“不同寻常”的历练。
小弟没有签约,但几个好朋友都签约了,而且中考成绩都很出色,所以孩子们会私下讨论一些如何与学校博弈的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被学校和老师知晓,孩子们觉得愤怒,觉得身边出了“告密者”,老师也觉得气不过,因为真心付出了三年,教育出的孩子竟然和他们不能交心……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呢?我只知道,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了,我和小弟交流,告诉他,很多话不要在公共场合说,不要一味苛责,要客观;还有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交心,总有一些人,在不经意间伤害你甚至背叛你,这无法避免,我们只能“律己”,然后经一事、认一人,无法要求别人和社会也一样正义和无私。
今天我和一位同事聊起这个问题,她的观点又给了我启发,她说我们的社会最缺少的是“诚信”和“契约”意识,如果签约,就要履行职责,所以签约是有风险的,这一点,家长和孩子在事前必须充分了解和考量。她虽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认有她的道理,也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仔细思考、换位思考。当然,有些学校事前一套、事后一套,事前承诺、事后不认账,就是学校的小气了~
2.选择,很重要,但一味执着于选择,就不划算了——“中考志愿书只是一种历练,让孩子第一次做出人生的选择,并告诫他,要随着准备着为他的选择负责,不怨天尤人,只有脚踏实地……”
看了好多帖子,发现无论中考分数如何,家长通常都有“选择”的困惑。要么在南开和一中之间,要么在重点班和普通班之间,要么在离家远但学校牛与离家近但升学率一般之间,要么在高一档次学校择校与第一档次学校实验班之间……凡此种种,家长们如热锅上的蚂蚁,莫衷一是。
我家也有这种情况,虽然小弟的考分基本与市五所计划生无缘,但依然在几所口碑相当、升学率不相上下的学校中纠结…遇到这种情况,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孩子不愿意拿主意,家长的意见为先;有些孩子自主意识强,与家长意见背离;有些孩子拿不定主意,家长也没了准星儿……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但我们都明白,一切喧嚣最终都将尘埃落定。
有一位楼主说得好,“三年之后见分晓”,但这些“分晓”,其实并不完全在于学校,更多时候是孩子本身。
我们做很多分析,分析孩子的特点、文理科偏重、学科分数构成、体育成绩占比……恐怕孩子辛辛苦苦考来的一分被浪费掉,都巴不得在高中新的起跑线上,孩子能站得离终点近一些、更近一些……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孩子的人生,真的那么重要吗?高中是另一个舞台,就我的经验而言,高中是最能激发孩子创造力、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养成孩子生活习惯、形成孩子社会关系的阶段,分数不如能力重要,能力不如习惯重要,孩子的能力和习惯,一方面来自学校,更重要的一方面来自家庭。
也许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只是想让家长们不要那么纠结,眼光远一点、再远一点,等孩子读大学了、工作了、结婚生子了,回头看看,您可能会笑着说,原来孩子的成长并不仅仅是这一次选择的结果。
中考志愿书只是一种历练,让孩子第一次做出人生的选择,并告诫他,要随着准备着为他的选择负责,不怨天尤人,只有脚踏实地……无论选择如何,无论选择的结果如何,这都是他(她)应该经历的、必须经历的,也是家长们曾经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
3.攀比,不可避免,但请自行调整心态——“如果将中考作为攀比的开始,以后比高考、比考研、比工作、比爹妈、比升官、比发财、比老婆、比孩子……还有个尽头吗?”
攀比和虚荣,这些都无法避免。与分数高的比,然后自惭形秽;与家境好的比,然后牢骚满腹;与考得超常的比,然后口不服心也不服;与重点班的比,然后自怨自艾……
中国式的考试啊,延续了这么多年,当学生的时候骂她,觉得各种不公平,但走上工作岗位,回头想想,就会觉得,所谓“一考定终身”,真的定了吗?你说她不公平,社会上难道还有比她更公平的事情吗?
家长“护犊”心切,怕孩子沾染一丁点不公,见识一丁点险恶。我以前也觉得十几岁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但这些天,通过与小弟同学的接触和交流,我发现十几岁的孩子,真的不再是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认知,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他们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可能单纯但并不愚蠢,他们也许固执但并不盲从,这让我这个成年人感到惊讶,也非常感动。
如果将中考作为“攀比”的开始,以后比高考、比考研、比工作、比爹妈、比升官、比发财、比老婆、比孩子……还有个尽头吗?
我老妈说得好,想开了,不比了,就着自己孩子的“材料”,打磨成他应该变成的样子……我想她想通了,也是通过我成长的经历,在自己的小儿子上没了那么多望子成龙、咄咄逼人的气势吧!
4.为孩子,家长还能做些什么?
我自己目前没有孩子,但从十几岁看着小弟的成长,回想起自己的成长,感慨良多。
孩子的个性和习惯,其实十之八九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我常常从小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习惯上的毛病和个性上的问题,这些毛病和问题,在走向社会以后,往往成为自己的“棱角”,痛苦地接受着社会的“打磨”和“改造”。于是我常常很焦急,试图让我的父母和小弟明白,要调整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小弟日后走我的“歪路”。
但经过很多次努力,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调整,小弟的个性日渐形成,我也觉得束手无策。怎么办呢?
其实无论孩子中考如何、高考如何、研究生如何,日后从事什么工作,是移民还是丁克,最终都将接受社会的“折磨”,没有孩子是天生契合某一社会要求的,总要在日后不断调整、不断博弈。这一过程痛苦吗?开始也许,但后来慢慢就好了。
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示范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人情和道德,这些东西是他们受益一生的,其他的细枝末节,包括一两次考试的“失误”,或者一两次选择的“失策”,无足轻重。
说了很多,都是零散的感悟,不成体系。当是为小弟这次重要的人生决策做个记录,也是为自己的一次成长做个索引!从陪考到估分到志愿填报,我像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十五岁,也像提前做了一回“母亲”,不管小弟最终录取结果如何,我都祝福他,也祝福所有的孩子和家长,今天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明天继续新的旅程~~~
本文选自2013年天津中考征文,参与讨论请:点击进入>>>>>
2018年天津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