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天津站 > 中考报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来源:天津网 作者:陈伟光 2010-04-16 11:58:35
实习生 陈伟光 摄影 刘耀辉
一般来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有两条路可选:留城念中职,也许从此与大学高等教育无缘;回老家读高中,却要常年与父母分离。留下还是离开,对在津读初三,但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这都是个问题。无论做何选择,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都要在将来几年内作出牺牲。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在城市继续升学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回老家读高中
适应起来不容易
2010年4月8日,南开大学校内“小陈裁缝店”的陈师傅如同往常从早忙到晚。晚上10点后顾客稀少,他才有了空闲时间。二十多年间,“小陈裁缝店”这个招牌没换,但在顾客来来往往的身影中,陈师傅慢慢从小陈变成了老陈。这个门面房连同后面的小隔间,加起来只有十五六平方米,但陈师傅三口之家一直居住了十二三年。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陈师傅的独生女陈颖依次在南开大学校内幼儿园、附属小学、中学逐级上升。2007年暑假,陈颖读完了初二,在五十多人的班级中,成绩一直稳定在前十一名。那时学校来了通知:如果孩子想读高中,建议初三回老家读书。接到通知,陈师傅没有半点犹豫和矛盾。“从上小学开始,学校就一直在提醒孩子上学只是借读,迟早要回去。”陈师傅把重音重重地砸在了“借读”两个字上。
孩子一定要读高中、上大学,这是陈师傅夫妇给女儿设计的求学轨迹。所以,夫妻俩一合计就明白是时候回去了。“天津和安徽教材不一样,如果初三开学后再回去,孩子肯定适应不了,考高中是要吃亏的。”陈师傅回忆说。
陈师傅的老家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从1988年来到天津,陈师傅曾目睹二十多个老乡因为孩子上学的事,一个个离开了天津。因此,陈师傅更坚定了送孩子回老家读高中、考大学的信心。
于是,在妈妈的陪伴下,陈颖离开了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居住的城市,回到了安徽农村老家。回到老家后,陈颖如同“天外来客”,不清楚县城、乡政府的位置,甚至连村委会都找不到。因几乎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陈颖不会说家乡话,而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一度让陈师傅引以为自豪。而在老家,这却变成了劣势,安徽安庆属于江淮方言区,发音与普通话差异很大。许多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话,陈颖都费劲。奶奶的一句赞扬“你这孩子好乖啊”,让陈颖听了好多次才弄明白。
暑假后,陈颖到当地的一所中学读书,学校的教学水平还算不错。但老师授课时,夹杂着大量的方言,陈颖傻眼了。课下,和同学的沟通也是笑话频出。开学不到两周,陈颖妈妈感觉不妙,赶紧与陈师傅商量转学。一咬牙,夫妻俩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积蓄,加上从亲戚那儿借来的钱,在合肥市买了一处房子,通过亲戚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中科大附属中学读初三。“这里的孩子大都是教师子弟,学校老师整体素质也高,孩子在这里适应得还不错。”这下陈师傅放心了。
不过因两地教材不同所带来的障碍依然困扰着陈颖,读完初三后,陈颖又读了“初四”。在安徽省2009年中考中,陈颖以670多分(满分750分)的成绩考入了合肥市第九中学,这是安徽省示范性中学。
自从孩子走后,每年陈师傅只会在春节时回一次家,呆上二十天。平日里,陈师傅会在晚上10点后通过屋内固定电话和家里沟通联系。对自己女儿以后要读什么大学,陈师傅的要求已很“谦虚”了:高中读完后只要有大学上就可以了。“毕竟脑力在学习中很重要。”陈师傅很朴素地阐释了自己的理由。
留城念中职
心中仍有大学梦
郑珊来天津11年了。虽然在慧翔职专读服装设计专业,但她是一个“不守本分”的女孩。和多数同学为一份工作而读职专不同,在她眼里,读职专是她升入大学的一块跳板。上课之余,她已开始做天津市春季高考试题,为参加2011年的春季高考做准备。从踏入中专起,郑珊就为自己勾画起了上大学的梦想。
既然这么想上大学,初三时为什么不回河北老家读高中?郑珊说不是不想回去,只是无可奈何。“首先我这个人比较恋家,从感情及心理上离不开父母,也怕因为教材难适应不了。”
初中,郑珊是在天津市大邱庄读的。初一时,班上就有同学回老家读书了,郑珊不时收到回家同学的反馈:适应不了环境,受不了压力。初二、初三时,班上的同学回老家参加中考读高中的并不多。她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怕离开父母回到老家后陪伴的只有爷爷奶奶,感到孤单。“只有那些学习特别不错的才回去。”
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工农村中学。该校吕老师介绍说,因为政策原因,近年来初二、初三非天津市本地学生中学习很好的几乎都回老家参加中考了。学习一般或比较捣蛋的孩子留了下来。“留下来的学生都明白,十五六岁什么都干不了,毕业后,许多孩子不读高中上大学,而是进入职专、技校,学习一技之长。”
慧翔职专计算机专业职二学生顾国旺就是留下来的一个。他没有上大学的打算,只想通过“3+2”,把大专读完了。当问起如果没有户口限制,你愿意上中专还是读高中时,顾国旺回答“当然是愿意读高中”。“上高中能考大学,不会像现在这样没有动力,不想学习。”
初三时,父母曾动员过顾国旺回老家参加中考读高中,但被他一口拒绝了。“老家穷乡僻壤,没有这儿好。”这是他给出的理由。当问起哪方面没有天津好时,顾国旺回答“哪里都没有这儿好”。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多来自四川、河南、河北等省市的农村地区,城乡在生活环境、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不愿意离开生活多年的天津回到老家读书的重要原因。
据慧翔职专教务处刘老师介绍说,该校学生中近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毕业后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走向劳动力市场,这占到了一半;还有一半通过春季高考、新高职继续学习。
目前,郑珊所上的专业课并不多,还没有文化课多,对于春季高考,郑珊还是充满着希望。
回去或留下
走哪一步都艰难
陈颖、郑珊、顾国旺只是天津汹涌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他们继续求学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代表着众多外来务工家长的迷茫与矛盾。
按照规定,如果想在天津读高中、升大学,必须要有天津户口。可对于以收废品为生的刘宏伟来说,买一套100多万元的房子,换来一个蓝印户口,这注定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刘宏伟的全家已在天津扎根生活了,周围的亲戚也搬过来不少,老家的房子也已经卖掉了。可如果要读高中,他正读初一的女儿刘乐珊就必须回到四川老家参加中考。
“如今地区教育差异化很大,教材不同,老师的授课也有很大差异,如果初三时回去复习考试,还要逐步适应当地教材,慢慢融入新的班级,这需要一个过程,肯定要影响到最后的考试成绩。”刘宏伟担心地说。“现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尽力供她上学了。”谈起女儿的前途,刘宏伟感到很无奈和迷茫。
各方热议
能否有条件允许
农民工子女在住地读高中
李先生来天津已有20年了,虽然孩子还在读小学四年级,但班主任已开始提前打预防针了,“以后想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小学毕业后,如果孩子想回去,赶紧回去。”孩子将来上学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几乎成了笼罩在李先生心头的一片阴云。他也曾动过让孩子回老家读书的念头,但看到老家一所初中“一个班七八十人,老师上课要用扩音器”,心又动摇了。“孩子没有在安徽老家生活过,家乡话听不懂。”南方生活的适应问题也让李先生操心。
更让李先生操心的是回家后孩子的管教问题,“虽然孩子来天津吃喝住都要操很多心,但毕竟是带在身边放心,如果回家了,成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哪里管得住啊。”报纸上频繁爆出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更让李先生心惊胆战。
“因城市高中教育资源有限,要优先照顾本市学生,不可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读高中的要求。”李先生表示理解。同时,他认为是否可以折中一下,逐步改变。“在天津市有固定居所,稳定工作,并且在天津生活了若干年后,是否能允许子女在天津市读高中?”最后李先生则寄希望于相关政策的出台。“现在孩子离中考还有五年,如果到时候在天津读高中问题能解决就上,解决不了就只能回老家上学了。”天津本市人刘雨则认为,可以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考高中,但把录取线划得高一些是否可行。
今年3月份,教育部公开征求意见的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意味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有望在当地升学,参加中高考。据此,工农村中学王校长认为,在相关政策制订上,应该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倾斜,逐步缩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之间的差距。
不过,到底如何来解决农民工子弟的升学问题,短期内出台一个各方面的方案可能性并不大。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高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比较大。“治本之策是缩小地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 实习生 陈伟光
2018年天津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